我国碳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也有很大提升空间。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9)上达成的《巴黎协定》第六条第四款机制共识,允许国家之间的减排成果进行转移和认定,为全球碳市场的深度启动奠定了基础。可以预计,未来几年全球碳市场的互联互通将加快推进,我国也亟需推动技术、方法、标准、数据国际互认,努力提升我国碳市场的全球影响力。同时,碳市场国际化也是支持人民币国际化与金融开放的重要元素,因为碳资产在未来可能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新资产锚”。
“十五五”时期,中国碳市场将处于加速发展、完善阶段,其管理方式的转变、价格信号的有效传导直接影响着企业的长期投资决策,需要深入认识理解中国碳市场即将实施的改革。
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关于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的意见》《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分别提出“健全权责清晰、运行顺畅、协同高效的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免费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成诚信透明、方法统一、参与广泛、与国际接轨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相关要求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全国碳市场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全国碳市场完善及扩围的路径和步骤,并进一步指明碳市场发展的方向。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电力行业是落实“双碳”目标的主力军。
国际环保机构绿色和平、华北电力大学(保定)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今日联合发布报告《迈向“十五五”煤电何去何从:转型路径与多元机制研究》。《报告》通过比对减排效益、经济成本、清洁能源部署情况等多重因素,当“十五五”年均电力增速为2.8%、2030年新能源装机量达到31亿千瓦、新型储能装机达到2.7亿千瓦,煤电发电量将在今年迎来峰值,且峰值有望控制在5.55万亿千瓦时之内,这也意味着,中国电力部门有望在2025年迎来“碳达峰”,峰值为52亿吨。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公布。《意见》提出,到2027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这意味着我国碳市场将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开市,首批仅纳入电力行业。今年覆盖范围首次扩大,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高耗能行业。作为新纳入行业,目前,三大行业各自降碳情况如何?其在迈向“双碳”目标时,还有哪些难题亟待解决?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浪潮中,中国展现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据报道,从2021年至2024年,我国规划运行的碳捕集与封存工程由约40个发展至约120个,涵盖电力、油气、化工、水泥、钢铁等多个行业,数量成倍增长,碳捕集和回注能力快速提升。
截至目前,内蒙古自治区林草湿碳储量稳定在105.38亿吨以上,年碳汇量1.19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居全国第一为此,内蒙古各地与企业合作,根据林地实际情况,定制解决方案、梳理标准化数据采集清单和操作指南、丰富技术手段、创新收益分配方式,有效解决碳汇项目开发瓶颈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围绕我国碳市场建设,从逐步扩大实施范围、扩展参与主体等方面提出具体举措,旨在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在此背景下,金融机构如何积极参与碳市场建设?还需在哪些领域完善金融举措?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业内人士。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以下简称自愿碳市场)设定了明确的时间表:到2027年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到2030年建成诚信透明、方法统一、参与广泛、与国际接轨的市场体系。这一蓝图不仅标志着中国碳市场建设进入新阶段,也为企业低碳转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